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历史控—冯玄一

鹤鸣九皋,声闻于天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随感之四O:关闭的图书室  

2011-06-10 11:53:29|  分类: 散文诗歌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 回家路过母校,想进去看看。

    到门口,门卫问道:“你找谁?”

    “不找,我就是想进去看看。麻烦您开一下门。谢谢。”

    门是玻璃门,进出需刷卡。没有卡就甭想进去或出来。

    “你不找人进去干什么?”他的口气中充满怀疑。透过玻璃,他上下大量着我,似乎在猜测我是不是有不轨图谋。

    “我以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,现在想进去看看,走一圈就出来。麻烦您了!”

     他还是不信任我,还在犹豫。

     “走一圈就出来了。不会超出二十分钟的。”我看着他。终于,他打开了门。

     在里面走了一圈,事实上这个学校已经不再是我以前熟悉的学校了。楼房是全新的,花草树木也异常茂盛。因为是周末,学校里没有学生,这个校园幽静极了。

     我读初中时,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室。那个图书室是我上初二建起来的。有大约两万册图书。借阅方式是原始的查号借阅。学生在图书目录上把要借的书的号码抄下,再由老师按找号码取书。记得那时候我最喜欢看、看得最系统、印象最深刻的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,《海底两万里》《从地球到月球》《八十天环游地球》《培根和他的两万法郎》等等我全看过。那些小说,陪伴我度过孤独的日日夜夜。

     记得有一次,我在历史书上看到《浮士德》这本书的简介,就想找来看看。当图书馆的老师把砖头一般的《浮士德》递给我时,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,并说:“你看得了吗?”我什么也没有说,接过书转身就走。在门口刚好遇上我的语文老师——一个瘦削但十分精神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,他拿过我手中《浮士德》,说:“这书你看不了的。我推荐另一本给你,同样是歌德写的,叫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。你把这本还了吧!”我听了他的话,还了《浮士德》,借了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。我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一种习惯,这种习惯一直陪伴着我,我相信我会因为这个习惯受益终身,那就是:阅读的习惯。

     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候我过得很充实,很幸福。

我忽然想去看看我我的图书室。我想去看看以前曾经给我快乐和幸福的图书室。凭着记忆走过去,却发现那间屋子已经改为生物实验室,图书室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。我很失望,想要出去了。刚走到学生宿舍楼下,看见一个来得早的学生,我上前去打招呼。

     “请问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?”

      “是的,有事情吗?”

     “没事,我就是想问问你们学校的图书室在哪里?”

      “在那,”他指着教学楼的顶楼说,“就是最靠边的那间。”

      “你是初三的吧?这几年里面的书有增加吗?”

      “是初三。从来没有开放过。不知道有多少书。”

      对于这样的结果,我并不感到惊奇。如今的教育,某些程度上,已经倒退了。校园面积增加了一倍,学校设施更加齐全了,可是,图书室却关闭了。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 据我自己的经验,如果初中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,那么,这个习惯以后就很难养成。而且,这样的习惯就像骑自行车,会了就终身不忘。初中是性格、身体、思维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,也是基本定型时期。如果这个时候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,那么什么时候来培养呢?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,说再多再好听的话也没有作用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图书室去。他们想看什么书就借阅什么书。经过这样的熏陶,学生慢慢就养成了阅读习惯。

    我的母校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。镇上没有一家书店——从我上初中到现在一直没有。学生要买书,只能到距离二十多公里的县城里。书籍的来源十分有限,现在又把学校图书室关闭了,那么学生就只能对着那些枯燥的教材了。

(本文写于半年前,原文叫《母校的图书馆》,现在作了一点点修改。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00)| 评论(2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